苏州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苏州58列表网 > 苏州热点资讯 > 苏州热点资讯 >  [关于孔子]怎样评价孔子这个人?

[关于孔子]怎样评价孔子这个人?

发表时间:2023-07-16 05:49:52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1.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卒,终年七十三岁。     同时代的印度,释迦牟尼正坐在菩提树下喃喃低语;几百年后的耶路撒冷,约瑟细心的将耶稣埋葬在了磐石堆砌的坟墓里。   .

    1.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卒,终年七十三岁。
    同时代的印度,释迦牟尼正坐在菩提树下喃喃低语;几百年后的耶路撒冷,约瑟细心的将耶稣埋葬在了磐石堆砌的坟墓里。
    是的,孔子有着宗教人物应有的特征。他有弟子,他四处传播自己的思想,在他死后,后人将他捧上了神坛,正如佛祖和基督一样。
    但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孔子与宗教人士全然不同的本质。也正因为这一点不同,所以,孔子是人,而非神。
    这一点非常值得庆幸。
    2.
    孔子的晚年,很孤独。
    颜回去世那年,孔子七十一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很伤心。他说:噫!这是老天要我的命!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
    可第二年,子路也死了。
    孔子悲痛欲绝。他痛哭流涕的说道:噫!这是天要绝我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对孔子来说,他的人生恐怕百分之百都是不满意。在他的一生中,理想从没有实现过,欲望从没有满足过,他向往的那个天下,也从来都没有再次出现过。
    甚至,到了晚年,他连周公都梦不到了。
    所以,有一天,孔子忽然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我再没什么想要说的话了!
    子贡在旁边吓了一跳。他怯生生的回道:先生不讲话了,我们要传述什么啊?
    孔子说道:老天说了什么吗?四季不还是照样运行,万物不还是照样生长。老天说了什么吗?!
    可以说,晚年的孔子,任性,撒泼,无理取闹,偶尔还不想理人。这还真是印证了那句话——老小孩,老小孩,越老越小孩。
    不过,彼时孔子内心深处的绝望,以及由此带来的伤痛,恐怕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3.
    孔子从不虚伪。对做官,他有着十分强烈的欲望。比如子贡曾问过他:我有一块美玉,是应该把他藏到盒子里呢,还是找人估价卖了呢?
    显然,这是一段富含深刻哲理的话,而不可能是子贡真的有一块玉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对这样的问题,孔子是这么回答的:
    卖了吧!卖了吧!我现在也正等着人来买我呢!
    可虽这么说,孔子却一辈子都没遇到“善贾”之人——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没遇到伯乐。越得不到,越想得到,但问题是孔子做官,还要有原则,比如他就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就很明白: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若天下大乱,还不如隐去的好。
    这就很有些意思。
    不过到此还没完,后面,孔子又跟了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意思也很明白——清平盛世,你还是个穷人,可耻;昏庸乱世,你却飞黄腾达,也可耻!
    有人据此下定论说,孔子这人,就是个贪慕虚荣的腐儒。难道做官不是应该心系天下,以民为己任吗?一个人做了官,却还要荣华富贵,这对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决不能这么看。通过这段话,孔子想要传递的其实只有一个观点:君子立身。
    国家政治清明,你出来做官,通过正常手段获得财富,这叫“取之有道”;
    可国家政治黑暗,你仍然出来做官,而且还不想着拨乱反正,却“富且贵焉”,这就是可耻。
    可以说,“君子立身”这个观点,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在他看来,君子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陈亢就曾问孔子的儿子
    @孔鲤说:老先生一定给你开过小灶吧?
    @孔鲤回答:并没有。
    只不过,有一次父亲站在庭院里,我从他身边经过,他叫住我说“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还有一次,我仍然从他身边经过,他叫住我说“学礼了吗?”,我答,还没有,他又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这样。
    陈亢听完十分激动。他说,我学到了三点,第一,君子要懂诗;第二,君子要懂礼;第三,君子要远离自己的儿子。
    孔子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呢?无从得知。不过,公元前五百年的孔子确实把“诗书礼乐”这类事情看的很重。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其实指的是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最低等的贵族。孔子认为,既然是贵族,那么就必须掌握“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如果连这个都不会,那就是贱民,是“小人”。
    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想要学习种田时,孔子冷冰冰的回答道:“种田这事我不如老农。”而在樊迟走后,孔子便破口大骂:“所谓小人,指的就是樊迟这种人!”
    这是孔子和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几千年后的我们当然不该这么看。
    4.
    上面说过,孔子从不虚伪。这是一个优点。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才诞生了完全迥异于于道家、墨家的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要求信徒清心寡欲;墨家思想更极端,以清苦穷困为乐,要求弟子禁欲。
    但孔子不回避自己的欲望,在《论语.里仁》里,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富贵人人都想要,但要取之有道;贫穷人人都讨厌,但摆脱贫穷该走正道,否则就宁可贫穷下去。
    所以说,孔子是个性情中人,他想要什么,就坦然相告,从不避讳或刻意压抑。比如,公元前501年,鲁国的公山弗扰谋反,就跑来招聘孔子去给他当官,孔子则欣然表示愿意前往。
    可问题是,孔子不是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吗,鲁国这都犯上作乱了,怎么他还要跑去做官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时就有人公开表示反对,这个人就是子路。
    子路这个人,性子急,脾气暴,说话直来直去,是个犟牛。也因此,他经常能把自己的老师气的直跳脚。在听说孔子决定仕官之后,他就跑出来,阴阳怪气的说:没有地方去就不去呗,为什么非要去公山那里做官呢?
    孔子回答:他们招聘我,难道不给点条件吗?只要他们肯用我,我就一定把那个地方变成东周!
    从语气就能看出来,孔子这是急眼了。但即便是气话也露出了一点端倪:对孔子来说,实施政治理想最重要。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想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里,恢复周朝旧礼,重建和谐社会。
    所以,当公元前490年又有叛军来招募时,孔子心平气和的对不满的子路解释说:真正坚固的东西,不会被磨薄;真正洁白的东西,不会被染黑;难道我只能像个葫芦一样挂在墙上,中看不中吃吗?
    孔子看中的,是实践的机会。推行政治主张也好,实现社会理想也好,都需要掌握权力,才能真正实现。如果不能把这套思想真正用于社会,那孔子就只是一名公元前的普通的老师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的政治构想,究竟是什么?
    5.
    唉,我感冒了,迷迷糊糊的,本来接下来想谈谈周礼,以及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正名”,也不想写了……
    诸位自己搜搜资料吧。
    谢邀。

关于孔子
    怎样评价孔子这个人?

一、告诉我关于孔子的知识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怎样评价孔子?

    从董仲舒那个时代以来,孔子就成了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效应一直延续到民国。所以在古代中国,孔子说过什么,被节选出来曲解一下,就可以成为颠倒乾坤的理论依据。
    他曾被誉为是千古帝王师,也曾被批判为维护封建礼教的恶徒。
    他曾被赞为亚洲最强思想家,也曾被毁为干扰中华发展两千的罪人。
    他就是孔子。
    曾几何时,孔丘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做一些跟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他天生愿意多读书,对古迹、山川、玄学都有着特殊的兴趣。那是个连科举都没有的时代,读书完全不具备人生投资的价值。但他读了,而且读了很多。
    在那个时代,读书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先秦时代,知识几乎是被贵族阶层垄断的。民间如果有人读书读的好,也有机会货与帝王家。比如百里奚,一边要饭一边读书,学成之后成为了虞国大夫,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秦国的大夫。
    但是百里奚这种人的目标就是为国君当职业经理人,国君需要什么样的官,他就能当什么样的官。万幸,他遇到了理想的老板秦穆公,可以大胆让他放开手脚去做事,百里奚也就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秦穆公的意志。
    但孔子不是这样的人,他理念比较先进。让他当职业经理人的话,他绝不会考虑董事长的需求,要执行自己的意志。
    所以,你说他维护君王的封建统治,可他走遍天下,没有一个国君愿意用他。连他的弟子都比他好找工作。
    孔子到底有什么思想,会让国君如此嫌弃呢?这个事,其实可以从孟子的言论中找到答案。翻开《孟子》第一篇,孟子对魏惠王说,别张嘴闭嘴就讲利益。如果国君都以“利”字当先,那么上行下效,灭掉万乘大国的必是其千乘诸侯。灭掉千乘之国的,必是其百乘诸侯。大家都讲利益,就会造成下克上的恶性事件。
    孟子说的比较通俗,这个思想其实源自孔子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八个字,曾是无知狂徒攻击孔子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铁证。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孔子对齐景公说这八个字的时候,是要告诉齐景公:君要像君,臣才能像臣。父要像父,子才能像子。
    居上者先做好自己,才能约束下级。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双向约束,臣不能有非分之想,君也不能无所欲为。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砖家”他是不做的。但是,教育家这个职业,那他是当仁不让。
    从孔子办学开始,讲究有教无类,人人都能受教育。孔子讲究因材施教,反对工厂化、标兵化的教育。所以孔子的弟子能在各个行业都有奇才,比如商业上的奇才端木赐,用兵的奇才冉求,辩论的奇才有宰我,文化奇才有卜商。甚至还有思想家颜回。四书五经本无错,错的用那些命令学生用四书五经去解决一切问题的人。
    孔子教育弟子从来不说让弟子无条件服从他,也从来不说跟着他有肉吃。来去自由,全凭自己。宰我的思想孔子很不赞成,甚至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子把道理摆明,却没有让宰我完全按照他的来。
    孔子带着弟子在陈绝粮,饭都没得吃了,孔子也没有给弟子们画饼,而是实事求是的教育弟子做学问的真谛。
    孔子作为老师,也从来不是严肃的对待学生。学生做的不好时,孔子一样批评。学生笨时,他客观的指出来。学生思想高远时,老爷子高兴要给学生当管家。跟着这样的师傅学习是很舒服的事情,不会太紧张,太压抑。孔子始终认为,好的教育能让社会变得更好。跟墨家相比,孔子没有那么激进。墨子认为人只要果腹就好,坚决反对享受。孔子不一样,孔子认为生活既不可以奢侈,也不必清苦。孔子是个很文艺的人,所以他追求上品的生活。什么叫上品?比如吃东西,孔子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有条件的话,可以追求食物的精致,这是很好的行为。但是孔子反对浪费和奢侈,因此他总在跟君王说要“节财”。苹果你切成小块摆成造型慢慢吃没问题,但是苹果切两个,熏香留一个,扔一个,那就是奢侈,就要反对。上品的生活最关键的是心态,只要心态对了,完全不受物质的制约。颜回学会了这点,所以孔子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追求周礼,追求古典音乐。很多人说这是孔子迂腐,其实不然。所谓“克己复礼”,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他有没有说过不这样做就是“反贼”?没有吧,这只是孔子修身养性的方式,是孔子对生活的态度。他喜欢周礼,所以走到哪自己都行周礼。这就像很多追求恢复传统民俗的人,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眷恋。还有很多人喜欢汉服,出门也穿汉服,这也是“复礼”,难道是迂腐吗?
    倘若诸侯们都恪守自己的等级,不就没有战乱了吗?孔子的思想也不是仅有维护等级这一条,得全面看,而不是抽出来这一点大加批判。天子、诸侯、大夫名分已经,大家各守自己的等级,消除乱乱,之后呢?不就可以行仁政了吗?诸侯要节财,留住节操成为榜样
    可以说不容易做到,但不能说这样不好。
    类似这种批判,就像有人得了急病,大夫给他打针。这时候有人站出来,不提别的,就单拿大夫扎针这一件事来说,骂这个大夫搞人身伤害,像容嬷嬷一样扎人很变态。
    这不是很荒唐吗?
    这就是孔子,一个有学问、有思想的老头。

三、怎样评价孔子这个人?

    谢不邀,我看到的题目是怎么评价孔子,题目很大,因为这个题目根本没有设置你的角度,你的角度有很多,而一个人即使能够看到再多别人的论述,也是无法看到所有的角度评价,因此,这个回答,是基于我所能够看到的角度来写的,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一、少也贫贱
    我们讲孔子之前,需要来看他的出身。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先祖本来在宋国是很显赫的一支,七世祖正考甫是宋闵公长子弗甫何的曾孙,辅佐过戴武宣三公,而正考甫身居高位,却对待任何事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目的就是希望别人不要对他抱有敌意而使自己莫名的掉进各个派系斗争中,但是,他没事,他的儿子孔父嘉却作为他所在的政治势力的代表被政敌干掉了。一时显赫的庭门一夜之间被毁,宗族四散逃开,这里头就有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甫,从宋国跑到了鲁国,从此何很多外逃出奔的人一样,除了在姓氏上保有对先祖荣耀的证明,其他的,根本就不值得一谈。
    木金甫生下祁甫,祁甫生下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是一个武人,曾经给鲁国立下战功,最终封为緅邑大夫。但是好景不长,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逝世了,刚刚复苏的家道也中落了,当然,说这事之前,我们要说孔子的出生。
    叔梁纥在娶孔子的母亲颜氏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两个夫人了,但是两个夫人的子女生下来,只有孔孟皮,庶出的长子,不知道怎么跛了一只脚的孔子的哥哥。在春秋那个时代,任何有残疾的子嗣,本质上说会被别人看不起,认为这是家中有什么过错导致的。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叔梁纥才会着急再取一个。但是关于叔梁纥和颜氏的资料太少了,我们不清楚,只知道是叔梁纥以高龄娶低龄的颜氏,而这个少妻最终,给叔梁纥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就是仲尼丘。仲尼丘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而自己的母亲是身份地位不正的,因此仲尼丘也没能够参加父亲的葬礼,并且最终和长兄孟皮一起随母亲居住到了曲阜阙里。
    离开緅邑的孔子,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出身,他只能和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孔子为了生计,就不得不去干一些农活,以至于后来发出一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话。这是孔子的第一段人生。
    二、有志于学
    颜氏应该和孟子的母亲是一样的,从小记得给他们讲他们先祖的荣耀,不然,作为后世的子孙,他们也不会志于学,因为当时的学与不学,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年少的孔子长到十五岁的那个年纪,做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志于学。家族的荣耀,远祖的显赫,父亲的伟大,这些都是藏在孔子心里的重担,他需要自己去奋斗一个出一个身份,一个足以扛起这些的身份。而在当时,唯一的路途,是学而已矣。但是命运对他下一波的打击随之也来了。
    两年后,孔子的母亲死了,是因为清贫和对家务的过度操持导致的劳累死的,这个是一个对孔子的打击。这意味着孔子此后要和哥哥相依为命了。母亲死了,孔子需要安葬自己的母亲,他的想法就是让母亲和父亲合葬,可是他不知道父亲的葬所,孔子就干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也很超常的事情,披麻戴孝的跪在十字路口,以问父亲的葬所。
    终于,一个赶车的挽父知道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这位老太太为孔子感动,亲自带着孔子去他父亲的葬所。最后,父母合葬的事搞定了。孔子就在父母身旁筑庐守孝,兼以读书。三年期满之后,孔子说,古代没有在墓上起坟种树的先例,可我是一个要奔波的人,要是不起坟不种树我就要找不到父母的葬处,于是孔子做了历史上第一次起坟。
    三年的孝期满了,孔子回到了曲阜,这一年恰好季氏飨士,孔子学略有小成,且自己本来就是大夫之子,他也去了。可是季氏的管家阳虎不让进,他说,我们季氏大人飨士是请士人来,你算什么东西?孔子听完以后(没有见史籍记载孔子的反应)就默默退回去了。身为志于学的士的他在等一个机会。
    三、初入仕途
    孔子在鹿鸣宴事件之后,还是在乡里刻苦读书,一直到了娶妻的时候。这个时候,鲁国和宋国交好,宋国来使恰好问鲁公叔梁纥的事,并主动谈起这是宋国没落的宗族。于是在两国的相互促进下,由鲁国主持,宋国协力,由孔子娶一位宋女,亓官氏,也就是孔子的糟糠之妻。一年后,这位妻子替孔子生下了孔子的长子,这件事被鲁公很重视,特地给孔子送了一尾鲤鱼表示庆贺,孔子认为这事是值得纪念的,于是特地将儿子取名鲤,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孔鲤。
    孔子经过这样一件事,总算有了一点认可度。于是不久,就被季氏委任为管理仓库的官。管理仓库是一个肥缺,历任或多或少都会做假账以中饱私囊,但是到了孔子这,他一方面处理日常事务,一方面将所有账目进行从新整理。结果怎么样,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不久季氏就委任他做乘田,管理牛羊。
    春秋的时候,牛羊是个大事,关乎祭祀的时候三牲好不好。孔子做了乘田,这属于提拔。做了乘田之后的孔子,改进了当时畜牧的办法,结果年终献祭的时候,季氏家所奉上牺牲最肥硕,这给季氏争了光,好好秀了孟氏仲氏一把。季氏很高兴,赏赐了孔子,并继续委任他做乘田。但是,孔子是不会满足这个小职的。
    不久,郯子来访问鲁国,孔子趁机向他求问了关于官制的事,这也是韩愈师说里头关于孔子师郯子的典故由来。郯子之后,齐景公和晏子聘问鲁国,据说期间还特意召见了孔子。总而言之,孔子声名鹊起了。另外在这个时间段里,孔子做出了对中国文化及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开私学。
    说到私学,不得不提到孟僖子。这位孟氏家主,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楚国敬重鲁国是保存周礼的国家,特意问礼于鲁国国君,结果当时出去的鲁国代表团没有一个人能答问的,僖子认为这是耻辱,回国不久,鞍马劳顿加上年事已高,病了,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拜在孔子门下学习,这两位就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孔子已经因懂礼而出名的事实。
    在齐景公和晏子离开后不久,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出奔于齐,孔子也舍弃了官职,一同出奔于齐。到此,孔子生涯里第一次出仕就结束了。
    四、出奔于齐
    逃到齐国的孔子,因为之前和齐公晏子的相交,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齐公的礼遇。但是,这样子的礼遇只是对于一个宾客门客的礼遇,限于当时齐国的内政,孔子作为一个外人,和亲近齐公的人,在齐国政界人士眼里,多多少少不愉快,后来一度传出有人要谋杀孔子的传言。因此不久,孔子还是回到了鲁国。
    在这个由鲁逃齐再归鲁的阶段,孔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开门授徒,很多人也是这个时候成为孔子的徒弟,比如端木赐,冉求。并且这一段时间里,孔子除了授徒讲学,还十分关心国内国际政治事件,对很多人做了不少中肯的评价。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段时间是鲁国内政的敏感期,阳虎把持了季氏的政权,所谓的陪臣执国命让孔子对前景有所忧虑,他将这一段时间作为韬光养晦的时间,闲余时间就和弟子一起编订教材。想来,这段时间,夫子也是快乐的吧!
    五、再度出仕
    夫子想闲,可是有人不愿意让他闲。阳虎把持了季氏的政权,他想找一个人来帮助他,这时候他看见了当年被他骂过的孔子,于是他就去见孔子,请他出仕。孔子不见。阳虎没办法,于是馈豚(馈豚是一种礼仪,受馈者必须登门拜谢馈者)。孔子见到如此,只好打听阳虎何时不在家,然后去登门拜谢,孰料在路上两人相遇了,阳虎就趁机用指责的方式说孔子逃避现实,孔子随口敷衍,但是最终恪守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之后等到阳虎之乱平定,孔子随后趁着被征召就出仕(我就是不认阳虎你这个乱臣贼子,你咬我啊)。先任小司空,主管鲁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在其位谋其政是孔子的信条,他工作期间勤勤恳恳。期间,并随鲁定公去夹谷与齐国会盟,不使鲁国在会盟期间有屈。随后不久调去管理中都,任中都宰,差不多是中都市的市长,治理中都很有成效,于是随后升任大司寇,调回曲阜,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结果鲁国大治,鲁国大治之后,孔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匡公室,于是他着手准备“堕三都”。
    季氏因为有阳虎之乱,成为第一个同意的人,仲氏因为当时公山不狃尾大不掉也同意,孟氏随了大流同意。于是堕三都开始了,公山不狃果然叛乱,孔子因为老早预料到,所以立刻就平乱了。堕三都进行了一半,结果身为孔子学生的孟懿子,在家臣公敛处父的教唆下,违逆堕三都的主张,并且由公敛处父主手,把另外两家也教唆反水,让孔子的堕三都的计划因为这么一个欺师灭祖的徒弟失败了。随后不久,孔子被褫夺实权,定公为保全自己只能不理,三桓则是对其不屑一顾。
    当然,鲁国在孔子的管理之下,一片大治的态势还是有的,为此,齐国担心自己旁边这位邻居强大起来是自己吃亏,于是给当政的送去了宝马香车美人奇珍。果然,当政的失败于糖衣炮弹的攻略。这时候,孔子已经十分伤心了,处境也不好,弟子们都劝他不要再当政了,而孔子说要等等。
    终于,孔子等到郊祭,却没等到分赐的祭肉,这是当局对他的否认,终于他失望透顶,踏上了最后的路------那最富传奇色彩的历程,周游列国。
    六、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是伤心的,他走的时候甚至都仓促。但是,幸好,还有一批跟随他的弟子。身为一个被祖国抛弃的人,哪里知道那个地方是容身之所呢?幸好,有弟子安排,孔子先去了卫国,暂居在弟子子路的大舅子家。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特地召见了他,并按照他在鲁国的俸禄每月给他发生活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放之历代都成立的道理,孔子这样的厚遇,令一些卫国当政者不满,扬言要杀了孔子,孔子没有办法,仓促之间离开卫国。期间,郑国的子产去世了,孔子很伤心。
    离开卫国路上,孔子路过匡城,被匡人劫持了,据说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而阳虎对此地的匡人又有过不好的来往,于是他们把孔子扣留了,这是周游列国过程中第一次如此直接的面对死亡。不过在搞清事实之后,匡人就放行了。(下面是世家的话,对于宁武子的事,我持怀疑态度)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接下路过蒲城,刚好卫国贵族公叔氏叛乱,孔子一行遭到攻击,这是第二次直面死亡。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公良儒的,和子路是一样的人,于是奋勇抵抗,蒲人畏惧,许诺只要孔子不返回卫国,就放他走,孔子答应了。于是和蒲人祝盟,许诺不去之后,就放走了孔子。孔子一行离开蒲地,立马回到卫国去,子贡就问孔子,违背盟约这可以吗?孔子说道,被要挟而签下的盟约,即使是神,也不会听从。可见孔子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另外,当时卫国的政治环境荆棘丛生,在没办法找好下一个地方之前,也只能暂回卫国。当然,卫灵公听说这件事,亲自欢迎孔子回国。孔子这次居住在卫国,居住了比较长时间,期间学韶击罄,聊以自适。
    这一次在卫国期间,南子也召见孔子,比起后世那些不怀好意的猜测,我更相信这是以南子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对孔子的拉拢,自然,孔子也没有同意这次拉拢。灵公年老,政治环境越发险恶,孔子做了去晋国的打算,到了黄河边,传来晋国杀贤人的消息,慨然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于是还是暂时回到卫国,等到灵公死后不久,就离开卫国去了曹国。
    去曹国不久后,孔子离开曹国去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不喜欢孔子,将孔子在宋国暂居讲学所倚靠的树给砍了,以示警告,弟子们劝孔子快些离开,孔子只是说了一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然后慢慢离开宋国去郑国。
    在郑国,孔子和弟子走失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徘徊在郑国东门外,被人家看见于是有了那一段著名的话: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丧家之狗,是夫子对于自己的评价,然而却很是贴切。如果你真的见过流浪狗,和他们对视过,你就能听到这句话里多少的无奈,多少的茫然。
    到郑国略作休整,孔子一行到了陈国。这一次,在陈国,孔子小住了一段时间,并受到陈公的礼遇,三年之后,面对陈国日益紧张的局势,孔子离开了陈国。去往蔡国(今本世家误错在卫在蔡两章,详见《先秦诸子系年》考辩)。
    在陈国期间,鲁国的季桓子死了,死前慨然谈到,这个国家本来会强大,只是因为我得罪了贤人,所以才有今天这个地步。于是嘱托儿子季康子一定要请回孔子,康子即位,打算迎回孔子,公之鱼说道,上一任用孔子却不能用到底,结果成了国际笑柄,您能做到用到底吗?康子思索之后听从公之鱼的建议,召回了冉求。孔子听说这件事,说道,冉求这次回去不是小用,是大用,去吧!并且叹道:“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贡知道孔子想家了,于是送别冉求的时候,特别嘱咐道,如果当政了,记得把老师请回去。
    蔡国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比陈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孔子没有停留很久,去了叶地。叶地的领主就是那个叶公好龙的叶公,和叶公有短暂的交流之后,孔子返回了蔡国。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蔡国本身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我也说了,比较复杂,孔子没有过多停留,继续返回陈国,陈蔡之间的时候,孔子碰见的长沮桀溺两人,于是有了那一段对话: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于是继续行走,恰逢楚国救陈,听闻孔子在,于是使人聘问,结果使者前脚一走,后脚陈蔡大夫就困了孔子,认为孔子到楚国去是一种政治威胁。于是七日间,烟火不生,有了我最喜欢的这个故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最后,还是子贡出力,解救这次危机,孔子被迎到楚国。迎到楚国不久,楚王有想让孔子参与政治的意思,但是被那些不愿引入楚王势力而改变当前政治环境的臣下成功说服。这段时间里,孔子和楚狂不期而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既然在楚国不被重用,楚昭王死前不久,孔子就离开了楚国,沿陈国,宋国到了卫国,这一次,孔子要打算回国了。“世家所记子贡使吴事”,应当是孔子使子贡回鲁国探视情况,恰逢吴国索缯,季康子乃使子贡之吴,才勘定此事。
    这时候卫国表面安静,内部却各个政治势力相互暗斗,孔子早已厌烦。再加上鲁国动乱中孔子的弟子展现风采,冉有趁机向季康子建议请回孔子,季康子驱逐了一批小人,终于颠簸流离十四年后,一身疲惫的孔子回到故国。
    七、退政于鲁
    孔子回到鲁国,早已对政治失去了热情。任何国家的征召他都推辞了,他所要做的事只剩下“述而不作”的述了,他要将先人的思想传下去。于是,他收了第三批弟子,将私学事业推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但是不幸的是,回国不久,他的独子孔鲤去世了。孔鲤是个孝子,谨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训,一直在家里照料事务,侍奉母亲。老年丧子,是老天对这个老爷子的第一次打击。
    孔鲤死后不久,颜回也去世了。作为孔子最看重的传人,颜回之死,似乎是老天要断了这个老爷子的学术传承,噫!天丧予!天丧予!不仅仅是哭颜回的事,还有对自己这个要传承思想的使命有所担忧,甚至颜回死了,夫子有一种绝望了。
    颜回死后不久,子路也死了,死于卫国内乱,但是这个弟子死前,谨恪教诲,君子死不免冠,堂堂正正的赴死。孔子听到这件事,倒掉家里所有的肉酱来祭奠他。
    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早已让这个伤心的老人步入了绝望,他一病不起,自知大限将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他的贤内助妻子早已经在他周游列国的时间里先他而去了,留给他的,是一方浅浅的墓,我每次都试图设想这个男人是不是也会在心爱的女人的墓前面前流泪,但是我总是得不到答案,大概,一者爱之深,一者愧之切,我是无法体会的。故国三千里,离别十四年,寂寞对浅墓,谁人解空弦?
    八、哲人其萎
    哀公十六年夏天,孔子的精神好了一些,从内室移出,坐在门口晒太阳,眼睛一直注视着远方。过了不久,一个黑点出现在他眼睛里,那是远行回来的子贡。孔子看着子贡走近请安,流着泪对子贡说:“赐啊!你为什么回来这么晚!”于是流着泪唱到:“梁柱断了,泰山崩了,哲人要枯萎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到:“昨夜我梦见夏人在东阶接受祭祀,周人在西阶接受祭祀,殷人在两柱间接受祭祀。我就坐在两柱间,我的先祖是殷人。”
    这次,子贡没有在出去,亲自侍奉老师,七天后,作为一个从底层向上凭着正道不借助任何政治势力赢得各个诸侯国尊重的、一个满怀理想又遍尝理想破灭滋味最后还是不放弃自己理想的、一个为了思想能够流传下去而诲人不倦的,在弟子眼里如同亲生父亲般的孔子,安然死在自己的卧室里,就好像平平常常的睡去一样,只是这一次,他不用承受风餐露宿的磨砺,忍受冷眼相待的敌意,遍尝理想破灭的绝望,颠簸流离的疲惫的滋味,也不用再提醒自己需要吃生姜来暖胃。他只是安然的睡去,他太累了,他只是需要休息。
    孔子睡着以后,鲁公亲自吊唁这位宿儒鸿儒伟儒,哭的像个孩子一样。子贡替夫子安排着诸位弟子服心丧。然后一个人默默的守了老师六年庐。他还记得,当年那个和他诗书论道,谈笑风声的时候,那个至真至性的像父亲一般的老师。
    而在子贡结庐后不久,那些思念老师的弟子,纷纷来到这里定居,授业,传道;一如当年,夫子在杏树下,对待他们那样。
    结束语:
    感谢@孔鲤让我来写这个题目,不写这个题目,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有这么认同和敬仰离我近三千年的这个老头子。我喜欢孔子的地方,就是我想从文中表达,这个人有勇气,有责任,有理想,有抱负,勇于进取,甘于寂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在一个属于他又不属于他的年代里做出了当世可见的成就,还将思想传下来而影响百代。这个人贵真,贵正,贵安,贵谦,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不想评介这个人的功过,我只是单纯的喜欢他,就像喜欢邻家那位慈祥的老爷爷。
    以上,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